出品 | 搜狐健康
作者 |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曹云松
编辑 | 胡鑫
俗话说 “春捂秋冻,不生杂病”,意思就是春天不要急于脱掉厚衣服,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,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点,对于身体健康有好处。那么这句话到底有没有道理呢?且听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曹云松医生为大家解读分析。
曹云松认为,“春捂秋冻”是有依据、有道理,并且可以遵循的养生之道。
“春捂”有助于驱寒保暖、养生防病
在春天的时候,因为春天的气温不稳定,忽冷忽热,需要及时的增减衣物,一旦不及时调整体温,就容易生病。从中医角度来讲,冬天属于“水冰地坼”,阳气潜伏,阴气旺盛的季节。春季的时候天地之间和人体的阳气逐渐上升,出现此消彼长的状态。
虽然天气渐渐转暖,但是寒气仍然较重,人体的阳气也没有马上恢复过来,属于“阳气初生未盛,阴气减退未退”的状态,故抗寒能力仍然不足,所以这个时候突然脱去保暖的衣服,加上春季气温骤降,就很容易受寒着凉,进而出现感冒、咳嗽、腹痛腹泻等疾病。
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等到气温稳定,春暖花开以后再逐渐减少衣物,这样天地之间的温度比较适宜,人体的阳气也逐渐上升充盈起来,所以“春捂”有助于驱寒保暖、养生防病。
“秋冻”并不适合所有人
秋季是夏季和冬季的过渡阶段,天气由热到冷,气温并没有完全降低下来,而是时常出现气温上升的情况。我们在秋季的时候会觉得上火,比如鼻干、口干、大便干等。而这个时候人体的阳气逐渐开始收敛,向下向内潜伏,为冬季阳气的隐藏创造条件,所以这个时候属于“阳气减而未弱,阴气生而未盛”的状态。
在这个阳气收敛、阴气滋生的时候,适当的让身体处于凉爽的状态,接受一些寒气的刺激,一方面可以顺应自然之气和人体阴阳气机的转变,另一方面可以增强机体耐寒能力和肌表的抵抗力。所以,“秋冻”也是符合养生之道的。
如果刚入秋季,气温仍未下降,过早穿上厚衣服,其实是与自然规律和人体机能相反的,而且不能增强身体的抗寒能力。秋冻要逐渐增加衣物,根据气温适当的加衣服,天气刚寒冷的时候,添加衣物应以能承受范围的寒冷为度,不要觉得暖和而过早的穿厚衣服。还要注意锻炼,适当的锻炼有助于提高身体耐寒能力,增强免疫,但是气温下降明显后还是要增添衣物,防止疾病的发生。
然而,“秋冻”并不适合所有人。一是因为所处的地域环境气候差异较大,二是因为不同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同。一般老人和小孩小孩抵抗力较差,不宜秋冻;有心脑血管疾病、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不宜秋冻;体质偏弱者,胃肠道疾病以及骨关节疾病的人群也不宜秋冻。
一般情况下,当环境温度在18℃到25℃时,人体感觉比较舒适,在“春捂秋冻”的时候,人们需要在衣、食、住、行方面都要备加注意,正确掌握的养生之道。饮食荤素搭配,适当进行体育锻炼,保持良好的心态,所以健康人群也一定要注意捂、冻适度。顺应天地之气,四季更替之序,洞悉人体阴阳变化,合于养生之道。